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几种主要的维生素食用药用整理 [复制链接]

1#

维生素有哪些种类?如何补充“食用”维生素?“药用”维生素?有哪些注意事项和误区?下面慢慢道来。

维生素,分几种?

维生素是一组有机化合物,按照其溶解性质不同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共4种。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9种。

每一种维生素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补充这些维生素应当做到个体化。

缺乏维生素,有何表现?

由于不同维生素具有不同的功能,各类维生素缺乏时临床表现不同,详见表1。一旦出现下列症状,应考虑维生素缺乏可能,及时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表1维生素缺乏引起的体征

一般人通过合理均衡饮食即可获得满足人体正常代谢需求的维生素,不需要额外补充。但是对一些特殊的人群,如肠外营养者、危重症患者、烧伤患者、肝病患者、炎症性肠病患者、新生儿和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缺乏维生素,就会有维生素缺乏的临床表现。

表2维生素日常补充食物:

(注意:应宜饭后吃用,才能够较完全地被人体吸收)

“药用”维生素,如何正确打开?

对于已经出现相关症状的维生素缺乏患者,除了膳食补充之外,还需要“药用”维生素。

不同维生素具有各自特点,如何正确打开“药用”维生素,适量补充,避免“矫枉过正”,需了解各类维生素的特点和药用注意事项。下面,我们一一说来。

维生素A

维生素A的补充一般以口服为宜,维生素A注射液仅用于缺乏维生素A所导致的急性情况(如夜盲症)。

需注意的是,长期大剂量应用(成人一次剂量超过万单位,儿童一次剂量超过30万单位)可导致维生素A过多,甚至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

此外,老年人长期服用维生素A可能因视黄醛清除延迟而致维生素A过量,因此老年患者应用维生素A尤其应当注意。

维生素B1

维生素B1,由于分子中含有“硫”和“氨”,又被称为硫胺素。维生素B1缺乏时可引起一类特殊的疾病——脚气病,因此维生素B1也被称为抗脚气病因子。

需注意的是,维生素B1不能与含鞣质的中药、食物合用,鞣质可与维生素B1结合,导致其被排出体外;维生素B1在酸性条件下较为稳定,在中性及碱性条件性不稳定,因此应避免与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枸橼酸钠等合用,以免导致药物性质改变。

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B2缺乏引起的症状(详见表1)。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B2药物性状为黄色或橙黄色,因此应用维生素B2后尿液可呈黄色,但不影响药物继续使用。

维生素B2有片剂和注射剂。服用维生素B2片需注意:饮酒(乙醇)可影响肠道对维生素B2的吸收;与吩噻嗪类、三环类抗抑郁药、丙磺舒等药同服时,维生素B2的用药量需增加;维生素B2不宜与甲氧氯普胺合用。

应用维生素B2注射液需注意:该药遇光易变质,因此应避光使用;维生素B2注射液中含有甲醛,因此肌肉注射禁用于学龄前儿童。

维生素B6

维生素B6,又称吡哆醛、吡哆醇,主要用于治疗维生素B6缺乏症、婴儿惊厥、血红蛋白缺陷所致的贫血、某些抗肿瘤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此外还可用于防治异烟肼等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炎、失眠、不安等。

维生素B6须按照推荐剂量服用,不可超量服用,长期、过量应用可导致严重的周围神经炎,出现神经感觉异常、步态不稳和手足麻木。

此外,应用维生素B6还应当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维生素B6影响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但对卡比多巴的疗效无影响。

·氯霉素、环丝氨酸、乙硫异烟肼、盐酸肼呔嗪、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青霉胺等)可拮抗维生素B6或增加维生素B6经肾脏排泄,可引起贫血或周围神经炎。

维生素B12

主要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亚急性联合变性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应用维生素B12需注意以下几点:

·高尿酸血症患者应用维生素B12,由于核酸降解加速,可造成血尿酸升高,甚至诱发痛风发作;

·应用维生素B12,在用药起始48小时内应复查血钾,警惕出现严重低钾血症。

·维生素B12应避免与氯霉素合用,以免降低其促造血功能。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氨基水杨酸类、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米酮等药物及秋水仙碱可减少维生素B12从肠道的吸收。

·消胆胺可结合维生素B12,减少其吸收。因此,有条件时应检测维生素B12浓度。

维生素C

在各类维生素中,维生素C最为人所熟知,维生素C一直被称为天然的抗氧化剂,饮食中的水果和蔬菜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药用维生素C包括维生素C片、维生素C泡腾片和注射用维生素C等剂型。

维生素C虽好,但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想补就能补,应用维生素C制剂有如下几个注意事项:

·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可使尿中草酸盐、尿酸盐和半胱氨酸等浓度增高,容易引起泌尿系结石。

·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每日2-3g)的患者不可擅自停药,警惕停药后出现坏血病,应逐渐减量停药。

·静脉注射维生素C宜缓慢,快速注射可引起头晕、晕厥。

此外,由于维生素C的还原性,还应注意大量应用维生素C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包括:

·大便潜血可出现假阳性;

·干扰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血清转氨酶的自动分析结果;

·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

·尿pH下降;

·尿糖(硫酸铜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均可出现假阳性。

维生素D

维生素D主要用于佝偻病、骨质疏松、慢性肾脏病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临床上用于补充维生素D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类为普通维生素,分为两种形式,维生素D2又名麦角钙化醇,主要来源于植物和真菌;维生素D3又名胆钙化醇,主要来源于动物。

·第二类为维生素D类似物,包括骨化二醇、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帕立骨化醇、卡泊三醇等。

·第三类是含有普通维生素D的复方制剂,如维生素AD丸、鱼肝油丸等。补充维生素D尤其应警惕用药过量导致维生素D中毒。

典型维生素D中毒通常表现为高血钙及其相关症状,如烦渴、多尿、呕吐、食欲下降和肾结石等,应注意识别。

维生素E

药用维生素E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及流产、不孕症的辅助治疗。在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维生素E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因此降低或影响脂肪吸收的药物(如考来烯胺、新霉素以及硫糖铝等)可干扰其吸收,不宜同服;

·口服避孕药可加速维生素E代谢,导致维生素E缺乏;

·雌激素和维生素E合并使用时,如用量大、疗程长,可诱发血栓性静脉炎;

·维生素E应避免与双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合用,以防止低凝血酶原血症的发生。

维生素K

维生素K主要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因此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维生素K有K1、K2、K3和K4等几种形式。其中,K1和K2是天然存在的,属于脂溶性维生素,而K3、K4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属于水溶性维生素。

临床上最常用的是维生素K1注射液。维生素K1注射液推荐用法为肌肉或深部皮下注射,用于重症患者静脉注射时,给药应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钟),静注过快(超过5mg/分钟)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表现,甚至有快速注射致死的相关报道。肌注可能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新生儿应用维生素K1时应警惕发生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

维生素不应忽视其作用而缺乏对其适时适度的补充,也不应过量摄入,导致其他不良反应。另外可以将饮食结构合理化、多元化,不可单一饮食。

本文由健康头条综合整理自:

《维生素》,百度百度

《各类维生素使用指引-推荐收藏!》,中国网医疗频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