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惟视前沿国人SCI红毯秀吕林教授超广
TUhjnbcbe - 2020/11/25 15:58:00
编者按: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A)已经被用于视网膜及脉络膜病变的评估超过50年,但单幅传统FA图像只能拍摄30-60度眼底范围,利用拼图模式也无法观察到极周边视网膜。海德堡(Heidelberg)工程师近期也推出了一款非接触式超广角荧光血管造影(UWFA)图像拍摄模块,可以在单幅图中拍摄度的眼底范围。来自广州中山眼科中心的吕林教授研究团队就利用UWFA图像系统为大家揭秘了正常视网膜极周边部位的表现。

吕林教授点评

超广角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近年开展的一项新的眼底检查技术,但人眼远周边视网膜的荧光造影有什么特点,哪些是正常表现哪些是异常表现尚不清楚。我们中心在罗燕教授,吕林教授领导的团队,对相对正常人眼远周边眼底荧光血管进行了分析,初步确立了远周边荧光血管造影的正常表现,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周边视网膜的异常荧光血管表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这一项横断面研究共纳入了眼,入组标准为最佳矫正视力≥20/20,屈光度小于3.0D,在裂隙灯前置镜眼底检查中未见明显异常,仅有飞蚊症但并未发现眼底异常的及对侧眼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及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CSC)的也被纳入研究。有眼部或全身疾病影响周边部视网膜成像质量,或FA图像质量低于可靠评估下限的则被排除。所有眼底检查包括FA由2位眼科医生分别进行独立操作后评估。UWFA拍摄于注射荧光素钠后的早期(10-20s),中期(3-5min),晚期(10-15min)及20-30min,用于观察涡静脉壶腹部之前到锯齿缘之后的极周边视网膜。UBM被用于测量3点、6点、9点及12点方位距离睫状突2mm及3mm的睫状体厚度(CBT1及CBT2),取4个方位的平均值进行后续分析。

研究结果

利用UWFA研究者发现极周边视网膜可有三种不同表现:

1.颗粒状背景荧光(GB,图1),环绕极周边视网膜,造影早期即出现,中期增强,晚期无渗漏并逐渐减弱;

▲图1

2.斑块状荧光带(MB,图2),邻近锯齿缘的0.5-1PD宽的荧光分布不均的条带,高荧光为主,造影早期即出现,中期增强,晚期着染无渗漏;

▲图2

3.血管渗漏(VL,图3),晚期见荧光渗漏;

▲图3

三种表现可单独或合并出现,根据三种表现出现情况,分为3组,组1为仅有GB,组2为合并有GB及MB,组3为有VL(表1)。

▲表1

3组在年龄、性别及屈光度等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表2

3种表现在不同诊断中的发生率如表3所示。

▲表3

组3的患者由于可能存在潜在的葡萄膜炎均进行了UBM检查,而组1及组2的患者则随机抽取了40%进行UBM检查。

图4显示睫状体膨胀及渗出仅在组3中发现,同时组3的平均CBT1及CBT2显著厚于其他两组(0.±0.vs0.±0.vs0.±0.;0.±0.vs0.±0.vs0.±0.,P均0.),组1与组2的CBT1及CBT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及P=0.)。

▲图4

结论

UWFA提供了观察极周边视网膜血管表现的可能,正常的极周边视网膜可以表现为颗粒状背景荧光,伴或不伴斑块状荧光带,部分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的利用UWFA检查可能发现极周边视网膜血管的渗漏,而UBM检查可能发现睫状体的炎症。

专家介绍

吕林教授

吕林,男,中山大学,眼底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微循环学会眼科分会常委。中华眼底病杂志,眼科学报,ClinandExpOphthal,APJO编委。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重点攻关项目等多项基金。曾获省、部级多项成果奖。

编辑

何雯雯

更多精彩,
1
查看完整版本: 惟视前沿国人SCI红毯秀吕林教授超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