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点也叫瘀点(petachia),指直径小于3mm的圆形出血(瘀点是标准医学名词,虽然叫“瘀点”,其本质仍是出血);紫癜(purpura)指直径为0.3cm-1.0cm的出血;出血斑/瘀斑(ecchymosis)指直径大于1cm的出血。
曾东提供案例显示,一名女性被他人扼颈、切颈后抛尸水池。在尸体刚捞出来时,球睑结膜出血点不明显,冷藏一晚再次检验时,发现出血点变得明显,呈针尖样、比较密集。
柏天福提供案例显示,一男子在山林中用藤条自缢。刚放下时结膜明显苍白,未见明显出血,尸检结束后(约一小时),发现双眼球结膜下大量出血。
这两个案例提示三个问题:一是球睑结膜出血点可能因各种因素消散;二是死后可能出现球睑结膜出血;三是出血点消散后可能会再次出现。
一、球睑结膜出血点消散的主要因素是溶血
经过大家讨论,认为引起球睑结膜出血点消散的主要因素是溶血。因球睑结膜黏膜下比较疏松,溶血后血红蛋白不再受红细胞膜的限制而能扩散开,使出血点消散。腐败、冷冻等因素均能引起溶血。
二、死后可以出现球睑结膜出血
关于死后球睑结膜是否能继续出血争议很大。有些专家认为柏天福提供案例并非出血而是充血,也有专家认为不排除是止血钳钳夹引起的假像。经仔细观察照片发现,刚从缢吊位置放下时,尸体面部呈苍白状,尽管球睑结膜的穹隆部暴露不佳,但球结膜亦苍白,确未见后期照片上结膜的较大出血。后期照片颜面明显青紫,说明存在死后血液重新分布的现象。即使存在死后止血钳钳夹损伤,也说明血液在死后仍能流出血管。这种死后出血并不容易与生前出血区分,这种现象应引起法医注意。经查阅文献发现,在俯卧位、头低位时,可以形成球睑结膜的死后出血,主要原理是血液坠积使毛细血管破裂。因为缺氧能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而组织缺氧又是死亡的重要因素,所以不能排除死亡前血管内皮损伤在死后出血中也起一定作用。
三、出血点消散后可再次出现
关于消散的出血点是否能再次出现,争议也较大。有专家认为可能与初检时暴露不好、观察不细致有关,也可能因为光线件不好,肉眼观察未分辨出明显出血点,但照片则可能体现得比较清晰。根据案情分析,死者曾被扼颈,球睑结膜在死前应出现了出血点。而抛尸使水到达结膜外,水的渗透压低而结膜疏松,水可渗入出血周围,使出血内的红细胞溶解破碎,血红蛋白扩散而引起出血点消散。打捞出水后,失去了水持续渗入的条件,细胞外的液体渗透压逐渐上升,与细胞内渗透压趋于平衡。这时破裂的毛细血管内血液可因各种因素再次流出,而这时流出的血液则不再溶血,使出血点重新出现。
从讨论中得出两个启示:一是要充分暴露球睑结膜穹隆部,要有足够的光照条件,仔细观察,也要防止对球睑结膜造成过重损伤;二是有条件时应间隔一段时间二次复检、重新观察。
关于出血点的讨论仍在进行,出血点的形成机制,出血点的大小、多少、位置与死因的关系等仍需阐释,请大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