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伟,徐一珺,沈丽君,余嘉峰,陈亦棋,毛剑波,林丽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学院杭州院区
通信作者:沈丽君,Email:slj
mail.eye.ac.cn引用本文:陶继伟,徐一珺,沈丽君,余嘉峰,陈亦棋,毛剑波,林丽.内界膜翻转联合自体血覆盖治疗高度近视*斑裂孔的疗效观察.中华眼底病杂志,,35(6):-.doi:10./cma.j.issn.-..06.
(该手术视频版权归沈丽君教授所有,未经许可请勿做他用。如有发现,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高度近视*斑裂孔(MMH)是严重威胁高度近视患者视力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及气体或硅油填充是目前治疗MMH的传统方法。由于存在后巩膜葡萄肿及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MMH手术后裂孔闭合率及视功能改善均不理想。如何提高MMH的手术疗效是近年来眼底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ILM翻转是一种新的手术技术,自年Michalcwska等应用该技术治疗裂孔直径较大的特发性*斑裂孔,发现其可提高裂孔闭合率以来,该技术已在难治性*斑裂孔手术中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ILM翻转手术是否能提高视功能仍存在争议。同时该手术的核心和难点是如何将翻转的ILM瓣更好的固定于裂孔上。重水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固定材料,但存在增加手术操作、患者经济负担重和重水残留等问题。自体血方便易取,可迅速凝固固定ILM瓣,且含有生长因子可促进裂孔闭合和光感受器细胞架构,但目前国内外关于ILM翻转联合自体血覆盖治疗MMH的临床报道较少。为此,我们采用PPV联合ILM翻转及自体血覆盖对一组MMH患者进行了治疗,对比分析了该技术与ILM常规剥除手术后患眼*斑区视网膜结构和视功能的变化。
目的 观察内界膜(ILM)翻转联合自体血覆盖治疗高度近视*斑裂孔(MMH)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年1月至年5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学院杭州院区检查确诊并连续治疗的MMH患者29例2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5只眼,女性24例24只眼;平均年龄(55.28±11.40)岁。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ILM翻转组及ILM常规剥除组,分别为12例12只眼、17例17只眼。所有患者均行BCVA、频域OCT检查及眼轴测量。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裂孔直径、BCVA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4个月。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后BCVA、裂孔闭合以及中心凹外层结构恢复情况。
结果 手术后3个月,ILM常规剥除组裂孔闭合11只眼,未闭合6只眼,裂孔闭合率为64.7%;ILM翻转组裂孔闭合12只眼,裂孔闭合率为.0%。两组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P=0.)。手术后1、3个月,ILM翻转组BCVA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P=0.、0.)。ILM常规剥除组手术后1个月BCVA较手术前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P=0.);手术后3个月BCVA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P=0.)。两组患者手术后1、3个月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P=0.、0.)。手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斑中心凹外层结构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P=0.)。
结论 ILM翻转联合自体血覆盖治疗MMH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裂孔闭合率。
作者简介
沈丽君教授,温医院集团副总院长,医院眼底病学科负责人,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眼底外科学”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专家会员,中华医学会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医会眼科专委会小儿视网膜学组副组长、玻璃体视网膜学组委员、*斑病学组委员、视网膜血管病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防盲学分会副主委、眼科学分会常委、医学教育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理事会理事及眼科学分会委员。获“浙江省优秀医生”、浙江省眼科学会“突出贡献奖”、“瓯越名医”等荣誉称号。
长按或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