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泪腺炎,中医称为“胞肿如桃”,认为多因风热*邪循经上乘,邪*内侵,正邪相搏,上犯胞睑所致。
疏风清热解*法治泪腺炎/风热*攻证案
万某,女,36岁,家住湖南省长沙市,工人。于年12月13日初诊。
主诉:双上睑肿胀7日。
病史:患者于年12月6日开始出现双上睑肿胀,红痛,继而加重。伴头目疼痛,发热恶寒。
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1.2。双眼睑红赤肿胀,以右为甚,双上眶缘可触及肿大的泪腺,压痛明显。CT眼眶平扫增强,三维成像检查所见:双侧泪腺肿胀,边缘模糊,增强后明显强化,双侧外直肌受累,余外眼形态正常,眼环连续。双眼晶状体结构清晰,双眼外直肌未见明显异常,球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双侧视神经连续。骨窗示眼眶诸骨无明显骨折征象。筛窦密度高。诊断:双眼泪腺改变,性质待定。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诊断:泪腺炎(双眼)。
辨证:风热*攻证。
治法:疏风清热解*。
方剂:散热消*饮子加减。
处方:牛蒡子10g,羌活10g,*连5g,*芩10g,薄荷5g,防风10g,连翘10g,蒲公英15g,大青叶10g,赤芍10g,牡丹皮10g,夏枯草10g。6剂(中药配方颗粒)。
服法:每日2次,每次1格,开水冲服。
医嘱:切勿挤压患病处,忌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慎避风寒,预防感冒。
外治:野菊花10g,金银花15g,防风10g,桑叶15g,当归10g,*连10g,薄荷10g。水煎,取汁做眼部湿热敷。
二诊(年12月19日):双眼睑红赤肿痛明显减轻,舌质红,苔薄*,脉浮数。原方6剂。
三至八诊(年12月25日至年1月26日):原方先后去薄荷、*连、大青叶,加*芪15g,白术10g,以益气健脾。共服30剂,双眼睑肿胀逐渐消失,触摸眼眶泪腺部无肿块。年11月19日追访,双眼无异常。
按:泪腺炎临床并不常见,《世医得效方》认为本病是因“风*流注五脏,不能消散,忽发突起痒痛,乃热极所致”。此例中医辨证为风热*邪循经上乘,邪*内侵,正邪相搏,上攻于胞睑,致眶上内脉络气血郁阻所致。治宜疏风清热解*,散热消*饮子方中*连、*芩、连翘、牛蒡子清热泻火,解*散结;羌活、防风、薄荷辛散向上,祛风消肿;加蒲公英、大青叶,以增强清热解*之力;赤芍、牡丹皮、夏枯草,消肿散结止痛。诸药合之,共奏清热解*,祛风散邪,消肿散结止痛之功。配合眼部祛风清热解*药物做湿热敷,如此内服外治则疗效快捷。
清热解*散结法治泪腺炎/风火热*证案
吴某,女,38岁,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格塘乡,居民。于年4月25日初诊。
主诉:右上睑红肿7天。
病史:患者于年4月18日开始右眼上睑皮肤红肿,22医院就诊,CT眼眶三维成像示:右眼泪腺区可见一片软组织样密度影,边缘不清,平扫CT值为20HU左右,大小约1.5cm×1.2cm,病灶向前方局限性突出,局部相邻眼环受累,局限性增厚,且相应眼环右上缘及邻近右侧眼外肌受压、推移改变。右侧眼环完整,球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球后脂肪间隙清晰。眼外肌及神经未见明显异常增粗。左眼未见明显异常。双眼内外壁未见明显骨质异常。影像学诊断:右眼泪腺区占位:性质待定,泪腺肿瘤可能,请结合临床。经抗感染治疗3天未效。伴有头痛身热,恶风鼻塞。
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1.0。右上眶眼睑皮肤红肿,可扪及肿胀的泪腺包块,压痛。本院彩色B超报告示:超声测量右眼轴23mm,右眼球后间隙16mm,右眼晶状体厚度3.5mm;左眼轴23mm,左眼球后间隙15mm,左眼晶状体厚度3.6mm。超声所见:双眼晶体不厚,周边光滑。双侧玻璃体内透声可,球后壁未见明显异常光带。右侧上睑皮下可见4.6mm×3mm的稍低回声区,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示:右眼皮下结节内未见异常血彩。右眼动脉血流速为22.6Vp(cm/s),0.61RI;左眼动脉血流速为20.3Vp(cm/s),0.62RI。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为9.5Vp(cm/s),0.69RI;左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为10.6Vp(cm/s),0.60RI。超声提示:①双眼未见明显异常声像。②右眼睑皮下稍低回声区,考虑炎性所致,建议复查。提示:泪腺炎(右眼)。舌质红,苔*,脉浮数。
诊断:泪腺炎(右眼)。
辨证:风火热*证。
治法:清热解*散结。
方剂:普济消*饮加减。
处方:*芩10g,*连5g,陈皮5g,甘草5g,玄参15g,连翘10g,板蓝根10g,金银花10g,牛蒡子10g,薄荷5g[后下],僵蚕5g,升麻3g,柴胡10g,桔梗10g。5剂。
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炙煿之品。
二诊(年4月30日):右眼红肿减轻,头痛身热,恶风、鼻塞症状基本已愈。舌质红,苔*,脉浮数。原方7剂。
三诊(年5月7日):右眼红肿消失,肿块已扪不到。舌质红,苔薄*,脉浮数。上方稍作加减:*芩10g,*连3g,陈皮5g,甘草5g,玄参15g,连翘10g,板蓝根10g,金银花10g,牛蒡子10g,僵蚕5g,升麻3g,柴胡10g,桔梗10g。7剂。
四诊(年5月14日):右眼肿块消失,诸恙亦除。
按:中医认为本病多属风热*邪客于胞睑肌肤之间,以疏风清热、清肺化痰散结为治法。普济消*饮主治感受风热*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之病。风热*邪上攻头面,气血壅滞,以致头面红肿热痛,甚则目不能开;初起风热*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郁,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舌苔*,脉浮数,为表里热盛之象。*邪宜清解,风热宜疏散,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疏散上焦风热,清解上焦*邪,故法当解*散邪兼施,而以清热解*为主。方中重用*连、*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为君;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为臣;玄参、金银花、板蓝根有加强清热解*之功,配甘草、桔梗以清热解*,引药上行,陈皮理气疏壅,散邪热郁结,共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疏散风热之功。
湖南中医院门诊挂号可采用电话预约、网上挂号、